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陵文典黄帝研究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轩辕黄帝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赵馥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创立,起了奠基作用,由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标识。从历代的典籍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以人格形象凝聚和代表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黄帝所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主要是:
  崇尚文明的观念
  崇尚文明,摒弃野蛮,注重文野之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观念。《尚书》有睿哲文明,温恭永塞(《舜典》)之赞;《易传》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刚健文明”之志(《大有·象》);《荀子》有“不警文,谓之野”,“君子贱野而羞瘠”(《礼记》)之论。这些观念都可以溯源至黄帝时代。史传黄帝之前,人们草昧未辟,蒙昧未开。迨至黄帝时代,改造自然环境(“治五气”),发展农业生产(“艺五种”,“佐五谷,养民人”),建立社会秩序(立“礼法文度”,“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创造器物文明(“兴事创业”)。史载黄帝发明的器物有衣裳、水井、杵臼、釜甑、宫室、牛车、舟楫、墓葬、书契等等,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用诸多方面。这些创制和发明,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又培植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价值观念。
  重视农业观念
  中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至神农氏时代。史传“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白虎通义》),于是“民始食谷,谷始播种,耕田以为土,凿地以为井”(《论衡》)。尽管神农氏是否与炎帝为一人,颇有歧见,但其略早于黄帝时代,尚可确定。而且,黄帝正是通过与炎帝的战争而成了诸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故《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五帝本纪》)。黄帝在取代了炎帝部落的地位之后,继续发展农业生产,“艺五种”“佐五谷”,种植多种粮食作物;顺应季节变化,发展平原农耕;开凿水井,改善水资源的利用。由于黄帝对农业的重视和推进,后来在黄帝部落中,出现了农业方面的杰出人物弃,他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专家,是周人的祖先,被尊为后稷。后稷对平原农业的重大贡献,受到了后代的高度赞扬,“思维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黄帝使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化、稳定化,既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也催生了中国传统重农观念的萌芽和发展。
  注重统合的观念
  远古时代,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生活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原始群落,每一群落都有自己特有的血统和文化。黄帝通过部落的迁徙和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促进了中原各部族的相互交往,促成了部落联盟的形成。史称“诸侯咸尊黄帝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史记·五帝本纪》)。这些记述,虽已是后世语气,但总体上反映了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群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一古代中国各民族的统称,从而为后世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的形成开了先河。黄帝不但促进了远古时期各部族的融合,而且还统合了各部族的图腾信仰,形成了龙崇拜的信仰意识。并且通过封禅、郊祀、明廷等多种形式的祭祀活动,确立了统一的对于天帝的信仰。黄帝时代的部族结合、图腾统合和信仰统合不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华文化中统合意识的养成影响深远。
  尊重道德的观念
  黄帝不但是伟大文明的奠基者,而且是高尚道德的典范。古代典籍对黄帝的道德品行多有赞颂,如云:“黄帝仁义”(《龙鱼河图》),“养性爱民”(《万机论》);“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韩诗外传》)。黄帝不但个人道德高尚而且着力实行德治,“修德抚民”(《帝王世纪》),“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从而,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抬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淮南子》)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管子》)。即使与炎帝的战争、对蚩尤的征伐,也蕴含着道德方面的原因,具有“修德振兵”的正义性质。史云:黄帝征伐诸侯是因为“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史记》),黄帝与炎帝作战是因为“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新书》),黄帝征伐蚩尤是因为“蚩尤诛杀,无道,不仁义”(《龙鱼河图》)。这些记述虽难免有后代的附会因素,但也反映了远古时代的史影。总之黄帝“养性爱民”的德性、“修德抚民”的德治和“修德振兵”的德威,铸成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尊重道德的价值观念,培育了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神,影响极为深远。
  祖先崇拜观念
  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人类进入父系时代后逐渐形成的。在母系氏族时代,虽然公共墓地按母系血缘安排,但还没有祖先观念。随着父系氏族制的产生,男系血统的延续线索日益明晰,于是为了强化氏族的血缘关系,以划清与外氏族的界线,祖先观念应运而生。“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意识使人们着力于寻根寻祖,并把自己氏族的始祖予以神化,于是神灵观念与祖先观念融为一体。黄帝时代是父系血缘关系强化的时代,也是祖先崇拜观念趋于明确的时代。后来,虞、夏、商、周都尊黄帝为始祖,许多古代民族和方国也有系黄帝后裔的传说,这是祖先崇拜观念进一步延续和加强的结果。父系血缘意识和祖先崇拜观念,乃是后代儒家的家国一体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封建宗法思想的滥觞。中国历史上的祭祀黄帝活动一直持续至今,并影响到了海外所居的华人,正是这种祖先崇拜观念和心理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的实现表现。源远流长的祖先崇拜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文化中国”概念的提出,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对维护祖国统一也有重要意义。
  黄帝活动于距今5000多年的远古时代,他的文明创造事业,以及在文明创造过程中不断觉醒的价值意识,揭开了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帷幕,黄帝时代形成的崇尚文明、重视农业、注重统合、尊重道德和崇拜祖先等观念,后来被历代的人们所承传、认可和弘扬,至先秦时期又为各派思想家所汲取、继承、完善和发展,终于建构成了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对黄帝时代价值观念的研究,是对中华价值观的溯本求源、追根究底,这不但可以拓展对轩辕黄帝的研究,而且可以以源观流,加深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并促进对中华优秀价值观念的弘扬。
  选自《华夏文化》 2007年第2期
  

黄陵文典 黄帝研究卷/《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3

您是第 位访客!